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史资料  > 党史资料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深切怀念李小松同志

作者:梅日新 吴锦华

时间: 2011-07-25   点击: 28127 次    来源: 本单位

李小松同志于1993214离开了我们,永远不会回来了。我们深切地怀念他。

李小松是一个好同志,是农工党的老成员,是优秀教师,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的逝世,对广州的文教事业、出版事业和统战工作,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在解放战争期间,笔者()每年都有一两次到香港向农工党中央汇报工作。记得有一次,农工党中央领导人郭冠杰、杨逸棠同志对笔者说:“由李显仁同志的引介,有一批中山大学毕业的如黄树全、梁锦昭、梁雄、郑方植、李小松等同志参加了我党。他们年青有为,富有革命精神,是吾党之千里驹也。”他们还叮嘱笔者好好地引导他们。据此,通过李显仁同志的介绍,笔者到广东第二育幼院同李小松同志联系。那时,他是该院院长(院址即现在的省荣军学校)。他穿着一身挺直的漂亮西装,举止文静,态度和蔼可亲,谈吐风雅。他花了很多心血,把这个育幼院办得很出色,为社会人士所称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松同志在广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奉组织命令,坚守工作岗位,动员全院师生员工,竭力保护学校设备和一切物资。广州解放后,当军代表到院接管时,看到各种物资完好无缺,特别是那堆放整齐的布匹,足够部队装备整整一个师,感到非常满意,大加赞扬小松同志所作出的努力。

解放后,新社会出现很多新鲜事物,小松同志很渴望用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50年,他通过组织保送到南方大学研究部进修。结业后,分配到东莞县清溪乡中学,担任代校长。后调广州市第九中学任教。他几十年来勤勤恳恳,默默地耕耘,培育了大批社会栋梁之材,桃李飘香。

从反右派斗争到“文化大革命”的漫长岁月,小松同志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遭受到歧视、批判斗争之苦,不但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被夺去了写作的权利,他默默无闻地被埋没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如东风浩荡,春雨沁着人们的心田,也焕发了小松同志的革命青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时日无多,必须一天当两天用,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于是,他孜孜不倦,废寝忘餐,拼命地干,埋头写作,到各处讲学。从1977年退休(1985年改为离休)到离开人世的19932月,在十五六年的岁月里,他对文化教育事业、出版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远远超过他的前半生,也许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

现着重谈谈他十多年来做了几件出色的事:

一、小松同志知识渊博,国学造诣颇深,他为铭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他带来了第二个春天,用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知识,奋笔疾书,选注和编写了几部很有阅读、参考价值的书:《孟浩然、韦应物诗选》15万字;《历代寓穗名流》10万字;《禺山兰桂》16万字;《黄遵宪诗选》22万字;《历代名人并称词典》25万字(与黄昏、龙寿潜同志合著);还发表了近100篇文章。小松同志这些选注和著作,对发掘和整理中国文学遗产作出了贡献,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小松同志每出版一本书就刻章一枚,第一枚章刻上:“东风第一枝”;第二枚章刻上:“东风又一枝”;第三枚章刻上:“东风再一枝”;第四枚章刻上:“东风发华枝”;第五枚章……。把小松同志这些著作,粗略地统计一下,超过120万字。有人说:“如果把他写过的稿纸积叠起来,会高于这位老人半截子”,可谓著作颇丰。这是多么惊人的脑力劳动,倾注了他多少心血啊!他捱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从心底里发出无限敬佩之情!

二、1980年,农工党广州市委会恢复了组织活动,但当时番禺、花县、从化等县成员很少,基础薄弱。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增强群众对民主党派的认识,恢复和建立农工党的县组织,前后组织了几次医疗服务和文教宣讲队到上述地区工作。李小松同志负责向当地教师和学生讲课。他运用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作示范教学。他善于辞令,讲课富有艺术魅力,妙趣横生,娓娓动听。有人说,他上的每一堂课,有如甘露入土,点点滴滴洒在求知似渴的师生心田里。他每次讲课完毕,全场沸腾,一片赞好声。他先后到过番禺、从化、花县、清远、佛冈、东莞等地讲课,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听过他讲课的学生超过12万人次,给中学教师讲课十多次,听众超过2000人次,这是小松同志对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贡献。他通过讲课,广泛联系群众,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统战政策,为发展和巩固农工党组织,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在这里特别谈谈他如何帮助“广州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科学校”摆脱困境的感人事迹。

1988年,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同志写信给梅,说他们在教学上遇到困难,请予支援。农工党广州市委会即派李小松、梁锦昭、马浩波、黄复星、黄昏、张秀雯等同志专程前往该校商讨有关支援教学问题。经过商定,他们几位同志义务把学校的文化课包下来。其中小松同志出力最多,效果最为显著。他每周有两天,不论是刮风下雨或严寒酷暑,都坚持不懈地从广州市到市桥、到学校,或帮助办理校务,或逢缺代课。在该校经费发生困难时,他除了发动亲友解囊相助之外,还把自己省吃俭用,准备安装电话的3500元也掏出来,总共筹集了8000多元亲自送去学校,以解救该校燃眉之急。后来该校聘请他为名誉校长。他这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钦敬!

7年前,李小松同志70华诞,他赋诗自勉:

七十年华方少壮,

笔耕舌种未为穷。

炎凉莫问荣枯事。

桃李春风着意秾。

诗言志,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中共党组织和政府对小松同志的进步和贡献是作了充分肯定和赞扬的:

小松同志1988年被评为广州市先进离休老干部,获“老有所为精英奖”;1990年获省、市教育口优秀党员称号;1991年获广东省老干部优秀党员称号;1992年被评为“广州市青少年教育先进工作者”、“1992年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创新奖带头人”、“1992年老有所为先进个人银星奖”等十多个奖项。

李小松同志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锻炼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是难能可贵的。他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小松同志走过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曲折、坎坷的过程。他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怨天,不尤人,而是善于自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因而在他的晚年,燃起旺盛的生命之火,谱写出光辉的一页。

(原载《李小松纪念文集》19942月)

注:李小松同志于194811月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1988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农工党广州市委会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党史工作组副组长等职。